上个世纪80年代,勤工俭学是中国留学生在海外赚取学费的主要手段。时过境迁,如今的留学生更多是揣着父母慷慨赠与的学费和自己年少轻狂的梦想,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沐浴异国教育的别样风情。勤工俭学成了一个陌生的词汇,如今的留学生更熟悉“Part time job”---打工。想必很多留学生都有打工的经历,而打工也决不是我们中国人的专利。“老外”最崇尚独立与自由,家长会让独立的种子早早生根发芽, 于是“洋人”的孩子从很小就有 “打工”的故事。中国留学生打工的目的千奇百怪、经历多彩多姿,得到的回报大概是最让人开心的了。当手中捏着“大把的钞票”,他们第一次理解了父母的辛苦。
我的小妹妹苹果在新西兰读大学本科。她冰雪聪明、性格开朗、体贴懂事。到了新西兰一年以后,开始四处寻找打工的机会。和她住在一起的小女生在甜甜圈“Dona King”打工,于是介绍苹果去试工。试工期间没有工资,主要是考验新人的品格,试了三天后,老板终于答应她做part time了。苹果狂喜,买了海鲜皮萨回来庆贺,又赶紧给远在中国的妈妈打电话报喜。妈妈当然高兴,多多鼓励了苹果。看着她兴奋的大眼睛中闪烁的泪花,我真为她高兴。几个月过后,再见苹果,她的英语居然能来去自由了,和老外对话简直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行云流水一般,羡“傻”他人。她兴奋得告诉我,打工能为老爸老妈省钱;储蓄工作经验;提高英语水平,真是一举三得。
虽然中国已经告别了计划经济的时代,偶尔仍能听到心切的家长询问国外大学是否包分配。诧异之余,赶忙解释如何在“资本主义世界”找“饭碗”。新西兰的大学都有学生服务中心,提供各种打工信息。另外看报纸招聘信息找工作也是好办法。还可以通过同学或朋友介绍找工作。挑选专业尤其重要,因为有些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打工机会。“实用型课程”如酒店服务管理、园艺花卉栽培、汽车维修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肯定要上实习课。以酒店管理为例,一些拥有自己酒店或与酒店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的学校,可以介绍学生到酒店“打工”,虽然每周10.5-15纽币(约合60元人民币)的工资不算高,但也足够支付留学期间的生活费。在酒店打工一般从客房服务(room attendant)开始做起,起薪10纽币,随着经验的丰富,工资能逐渐增加到15纽币/小时。新西兰有21所国立理工学院,提供多种多样的实用技能型课程,学制1-2年,相当于中国大专学历。这些学院设置的技能型课程很多都是半工半读式课程,有些学校甚至还负责学生在学期间每周20小时的打工,学生留学期间的生活费用基本可以自理。